幸福人格:"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和归宿


一、一些国人的价值观


多年以来,很多国人从小到大,从大到老,都处在为“钱程”努力的状态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1、少儿时期:“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timg (4).gif


从娘肚子里,就开始进行胎教;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玩命教育,上托儿所幼儿园要早教;上小学,不仅需要玩命学习功课,还有一大堆课外“兴趣爱好”需要抓紧培养,钢琴班、书画班、舞蹈班......,大量的课外负担让孩子们喘不过气来。恨不能把孩子的起跑线划到妈妈的肚子里。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又是画画,又是弹钢琴,凡是天下的知识,恨不得在三岁前全部灌到孩子的脑子里。


所有这些,皆因无良文化商人一句极具煽动性的口号,把全国的儿童都推进了深渊,那就是:”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就是未来的“金钱线”、生命线。


就这样,本该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锻炼的机会和天性被活生生剥夺。谁都知道这不对,但谁都不会带头纠正,因为变态的社会竞争必然带来变态的被动适应。


家长人人危机,人人不能自拔。


2、青年时期:“我的青春我做主”


timg.gif

青春期本来是用来学习成长的最好时光,可今天的年轻人,很多人在拼命玩手机、打游戏。正所谓玩物丧志,玩垮了意志,玩毁了青春,也玩坏了体质。


最近网络上有一位来自武汉大学的女生,曝光大学生活的种种堕落,引起轩然大波。重点大学尚且如此,其他大学可想而知。在很多青年看来,上了大学,过了起跑线,就完全可以自我做主了,于是沉溺于网络游戏,四年大学,游戏四年。每天晚上,上网玩到深夜两点不睡觉,每门功课基本都是 60 分万岁。这是今天大学里的可怕现实


从大学开始堕落,走上社会的青年人,除了一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多数人开始真正为了金钱而奋斗,有的为了扩大人脉,适应黑色竞争,争相出入吃喝场所,动不动喝得烂醉如泥。长身体长智慧的年龄,却被活生生地糟蹋掉了。


3、中年时期:”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timg (3).gif


进入职场打拼过程的中年人,除了上有老要孝敬,下有小要培养,一个家要经营,居高不下的房价让他们成为房奴。这些都需要钱。


此外,职场打拼从来就是没有人性可言的,除了拼命赚钱,还要拼命经营人际关系,否则很难的金钱和权力社会中站住脚。


3、老年时期:“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


timg (5).gif


老年生活并不消停,除了老两口需要互相照顾,还多了几重照顾对象:儿孙辈。做饭、接送孙子,“关心下一代”成为常态。


有机会还要发挥余热继续赚钱,忙得不亦乐乎。


老人们基本上是以“是否有钱”或“是否有权”为评价和培养下一代的标准,老年人也要“一切向钱看”。


说道公众的人格榜样,不是富豪,就是明星,这也是显见的现实。


总之,孩子们该玩,却在拼命学习;青年人该学习,却在拼命游戏;中年人该稳定,却在拼命赚钱;老年人该休养,却在照顾后代。所有这一切都以金钱为基础、为目标。貌似现实的流行语“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其潜台词就是“金钱是万能的”。巨富、明星为榜样和奋斗方向就不奇怪了。


问题出在哪里?是价值观出了问题。人生如果以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生活中的一切都会颠倒。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逻辑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习近平于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重新提出家国情怀”的传统命题


“家国情怀”源于中国孔孟文化。例如,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里的“本”,就是根本、根源的意思。按照这个逻辑顺序,个体之“身”是根本的根本。


孔子弟子曾参的《礼记·大学》中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个体的修身是逻辑的起点,没有健全的个体,何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中国文化中的这个逻辑,是不能随意颠倒过来的。


关于个体的修身,在孔孟之道看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认为中庸是人生的根本,这是一种平静、安宁、祥和的人格状态和道德标准,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一种人格健康的标准。但在现在的人格理论来看,健全的人格并不止限于心态平和和道德修养,应该是“全人修养”,或者叫包括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诸要素在内的健全人格修养。


孔夫子曾经诠释过一种高于中庸人格的自由、独立、优雅和健康的人格状态。


u=3687252185,2957413230&fm=26&gp=0.jpg


《论语·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后人所加的标题)中,记录了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人格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全文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翻译成今天的文字就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人家)不用我了(另有两说:1、"以" 作 "因为" ,不要因为我这一点(就有话不说了);"2、"以" 作 "停止",,(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你们)平时(就)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对他示以微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耕之事完毕。(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的事)不是国家大事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


u=2765362023,351905247&fm=26&gp=0.jpg


  可见,孔子首先是赞成个体自由、独立、优雅和健康的生活状态的,这个状态用在人群关系和治理国家上,就要有礼来维系,这里的礼,是要谦和、中庸、守规矩。


春秋战国之前的诸子百家,可以说是诸说蜂起,百花齐放,因此人格自由、个性舒展。因为这时个体以“修身”为逻辑出发点的文化为社会所认同。但是,到了秦统天下确立封建制度,这种文化开始被打破,逻辑起点被颠倒,个体的人格自由让位于“国家情怀”,个体的存在前提,是封建帝王和封建王朝。

三、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滋生拜金主义价值观


人类历史发展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1911年中国历史上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但资本主义的萌芽不久就长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苗。至于春秋战国之前传统文化中的个体自由、独立、优雅和健康的文化,几乎消失殆尽。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的本质是攫取剩余价值。资本的聚集形成垄断寡头。当垄断寡头与政治联姻,就形成国家资本主义。马克思的这种逻辑至今仍然发人深思。


资本对个性自由的扭曲是建立在两极分化、资本垄断剥削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催生出“金钱万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毫不奇怪。


需要看到的是,官方宣导的意识形态和大众意识形态存在沟壑,这并不奇怪,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四、回归和扬升“家国情怀”


2019年2月3日,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重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这是哲学“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更高起点的回归和扬升的体现,也是一种面目一新的价值导向。


u=796811986,2837032120&fm=26&gp=0.jpg


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虽有个体“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自由、独立、优雅和健康的状态表述,但在历史发展中,很快就被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所阻断。

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过程后,又有政治运动的不断冲击,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实现屡有波折。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基础上,在尽快发展经济、强大国力、摆脱贫穷的实践过程中,金钱至上价值观的弥漫,是历史过程中的阶段性必然。伴随着经济成长,这种价值观所导致的全民竞争、人格退化众所周知。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习近平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梦是个体梦与群体梦的辩证统一,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最终落脚点都是人民的幸福。只有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民族才会振兴,国家才能真正强大”等论点(参见《人民日报》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后,于2019年习又具体提出“家国情怀论”,在理论上将“国”落实到“家”,使“国”与“家”辩证统一起来。按照这个逻辑,必然由“国”到“家”,最后落实到每一个鲜活的“家人”——独立的个体身上。


可见,“人民幸福”不是空洞虚拟的幸福,而是由每一个国人的幸福所构成的家庭幸福和大众幸福。因此,我们可以将人民幸福状态下的个体人格状态称之为“幸福人格”,这是一种个体人格健全的状态。如果按照“人格五要素论”展开来,个体的“幸福人格”可有如下互为关联,层层递进的要点:


生理要素:身体健康,生命长寿;


心理要素:心理健康,心态平和;


社会要素:融入社会,人群和谐;


道德要素:良心自律,人我互为:


审美要素:美好自我,审美他人。


这样一种个体“幸福人格”与社会链接的基本单元便是“家”。因此,每一个家的家长首先需要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对每个孩子按照“幸福人格”的标准施加影响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的“家国情怀”和“家国辩证互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一个个鲜活实在的个体身上。对个体而言,就是走向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归属与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逐次满足和递进,最后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格马斯洛)的过程;或者说,是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走向“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即“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



u=3419664982,125439639&fm=26&gp=0.jpg


在现阶段,中国的“国民关系”呈现出“国富民穷”状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2014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7476美元,在世界上排名94位;目前,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如果“人民幸福”与“富国强国”在辩证关系中良性动态发展,那么,第二阶段的“国民关系”或许应该是“国民平衡”;而“国民关系”的第三阶段就应该是“民富国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描述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为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我们期待,在“家国情怀”逻辑起点上出发的每一个国民及其后代,将会笑得更加阳光和自然。


(曲老师,2019年春节)


参阅‍: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微信图片_20180305212531.jpg

传说网:口口相,人人叙,心心结

有想法,欲续写,发布在下面的评论区

点击主页最下端“电脑版”或“手机版”,可自由切换观赏,获得更多资讯

分享 :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