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支持
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动动金手指传说出去
以上图文并不一定代表本站观点
有想法,欲续写,发布在下面的评论区
点击主页最下端“电脑版”或“手机版”,可自由切换观赏,获得更多资讯
一、福州话:西晋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在中国东南沿海,有个被称作为“有福之州”的地方,这就是福州;福州的榕树很多,也被称之为“榕城”。到了福州,不仅可以看到遍布城市的绿荫红花,闻到飘着浓浓鱼香的美食味道,有时还能听到传入耳中的福州话。
福州话有一个珍贵的艺术奇葩,那就是福州评话;在当今,福州评话有个杰出的传承者,这就是年过七旬的福州评话艺术家方民忠先生。
说到方民忠先生,必须先了解福州话是怎么回事。
据考证,福州话(Hók-ciŭ-uâ)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是闽东语的代表方言,也是福州民系所使用的母语。属于汉语族的闽语分支。此外,福州疍民也以福州话为母语。福州话在汉语各大语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福州人把这门语言称作平话(Bàng-uâ),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
闽语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就已定型,福州话在福建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福州话又称为晋安语,其由来是距今1700多年前的西晋时期,因中原人为了避难入到闽江中、下游所带来的语言,所以还可以叫它“晋安语”, 故当时称福州为“晋安郡”。由此可见,福州话是来自古代中原的语言“活化石”。
随着福州向海外移民,福州话也扩散到了东南亚和美国的华人社区中,成为在海外影响力颇大的汉语之一。在台湾,也有很多福州人。
福州评话,就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福州话的艺术结晶。
老福州的乌山和于山,照片中的双塔,前方为乌山乌塔,后方为于山白塔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国许多城市的当地方言所面临的窘境一样,福州话也面临着萎缩的局面。建国以来,在五、六十年代,为了推广普通话,福州很多大中小学曾经禁止老师和学生在校讲福州话。那时的孩子能讲福州话,主要是通过长辈间的交谈和街坊四邻等耳濡目染而习得,从而形成普通话和福州话“双语并用”的局面。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在近几十年来,涵养福州话的“水土”在“流失”,福州话再次面临冲击。
其原因,一是随着坊巷以及依附于坊巷的各种宅院、庙宇、族祠、各类门店的大面积拆除和高楼“钢筋水泥森林”的蔓延,原先城市中大量的池塘和河湾港汊以及依托于河池的菜地被填埋,使原本亲近的邻里关系疏远起来,福州人面对面说福州话的机会在减少。
例如,有老福州居民回忆,鼓楼区开元路原先就是坊巷文化的典型之一。原开元路55、56、57号等,都是大厝深院。以56号为例,这是个两进大厝,从大门进去是一个长长的甬道,其中有门房、杂役住的小院和厕所;第二道大门进去,就是石板天井,天井中有石鼓;天井两侧是耳房,右侧耳房后还有带活动天窗花厅;正面天井上方是大厅,木质地板,高大的房梁上充满精美的木雕,大厅两侧是宽大的正厢房,供主人居住,厢房顶部还有采光玻璃;大厅后部是高大的风火墙,墙下是一个石板小院,院中有一口水井,井水冬暖夏凉,夏天可用来冰镇西瓜;从石板小院进左侧门内,是一个大花园,其中有假山、水池和厅房;花园后还有一个大厨房,内有大灶大锅可供一个大家庭的膳食。这个大厝四周和天井前上方,都是高大的干打垒风火墙,坚固牢靠,干打垒土墙中可见河贝海贝裸露;封火墙不仅用于阻隔火灾,还是精美的艺术品,在墙下走道处绘有图画,多为中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高墙上有精美的砖雕、彩砖、彩色琉璃造型等,艺术气息十分浓郁。那时的邻里关系很密切,大家经常在一起用福州话交流。令人痛心的是,类似这样一些经典的福州老厝已经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夷为平地,取代的是毫无风格的密集的住宅楼,老邻居也四散搬走了。
老城区中拆改后拔地而起的高楼
二是在城市开发和扩张中,大量外地人口涌入,使福州文化逐渐“杂糅化”。在福州的外地族群主要是从事医院护工、工地建筑、城市清洁等工作的四川人、江西人、河南人和湖南人等,加之福州实行购房落户、车辆不限购的政策,物价和房租又相对较低,外地族群形成“一带二”、“二带四”加速涌入的局面,使福州的的饮食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婚姻文化和旅游文化等都形成“杂糅”的现象,福州话不再纯粹。漫步在福州街头,随处可以听到四川话、江西话,福州话反而面临尴尬局面。
福州的外来民工潮
事实是,会讲福州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解福州话的含义和能字正腔圆、流利地运用福州话的人更少,作为福州语言文化艺术代表的福州评话人才更是在流失和减少。
包括语言文化在内的地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语言“活化石”的福州话和福州话所依赖的福州文化如何保留和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福州市民和政府的高度关切,而方民忠等艺术家和一些有情怀的儒商,正是福州话的坚定捍卫者和传承人。
福州老巷
二、方民忠,福州话的“名片”
在传承福州语言文化方面,福州评话艺术家方民忠先生是杰出代表之一。
出生于1948年的方民忠先生,是科题流派第4代传人。方民忠先生从小喜欢吹拉弹唱,妈妈还教他闽剧。1959 年福建省艺校闽剧班招生,他只唱了《辕门斩子》中的“闻说道老娘亲来到帐外”的唱段,便被闽剧名旦蒋小红看中,将他录取。父亲的拜把兄弟、福州著名评话艺人王振凎(小水部)拍着他的脑袋瓜子说:“这孩子聪颖,有灵气,学戏不如说书,跟我说评话吧!”就这样,没学闽剧的方民忠,开始学起了评话。
练功当然苦,每天清晨,王老师带着他到西湖吊嗓子,早饭后口授一节看家评话《咬脐郎》。学了三个月后,方民忠首次演出,在西门旗杆巷一家肉铺门口开台,方民忠个头还没书桌高,顺手就把肉店门口一块跕板拿来垫脚。娃娃说书,虽不老到,但说、唱、做、表,却也讨彩。那一次演出后方民忠一炮而走红,大家相告:福州出了一个“评话神童”!
进了福州市曲艺团后,方民忠的老师是金小玉,而师傅的师傅叫黄仲梅。“你说黄仲梅可能大家并不熟悉,提起他的艺名‘科题仔’,当年福州人可以说无人不知。”说到自己的师傅前辈,方民忠充满感情和自豪。
1961年开始从事曲艺工作至今,方民忠自编自演了210多本曲目。他继承了科题流派的特点,善于刻画书中人物特点,入木三分,道白清晰,唱腔流畅委宛动听,诉牌技能非常有特点。可以这样说,方民忠先生就是当今福州话的“名片”。
儿时的方民忠就是评话好手
方民忠先生从1980年开始收授徒弟,2003年开始在福州市艺术学校曲艺班任教,积极展开传承活动。他和他的弟子们一直活跃在福州评话舞台上,坚守“阵地”,推广福州话这个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
方民忠先生近照
评话的五件套:铙钹、扳指、折扇、醒木、竹箸
视频:著名评话表演艺术家方民忠评话《马铎南巡》
根据方民忠先生的介绍和史料的记载,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的独特说书形式。唐末和宋代,中原宗室士民多次迁徒入闽,其中就包括说书人。据说临安著名的说书艺人丘机山在宋末元初就曾到福州讲过书。约于明末清初,福州评话真正形成。艺人柳敬亭被尊为祖师。福州评话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到福州双门楼授徒传艺而流传。清雍正、乾隆年间,福州评话十分盛行。新中国成立之初,福州成立了福州评话工作者协会。福州评话从伴奏乐器的形制、吟诵表演的方式、独特的曲本体裁和传统的话本题材等方面看,都有重大历史和文化价值,被称为古老曲艺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福州评话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近年来,从北京到福建和省会福州,有关部门都很重视福州评话的传承;福州的一些有识之士在方民忠等评话艺术家的影响下,为福州评话艺术的振兴作出积极努力。林烽总经理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在福州下杭传统文化景区中,承包了一栋具有浓郁的福州特点的古民居,命名为“舒叙茶馆”,将它作为传播福州评话艺术的活动基地。在这个小小的院落中,有一个精致的台子,供评话艺术家表演;台下有30余张舒适的椅子,供观众一边喝茶,一边欣赏评话。
福州下杭舒叙茶馆
方民忠先生在舒叙茶馆前
5月2日,方忠民先生和亲朋好友再次来到位于福州台江区上下杭文化保护区中的舒叙茶馆,与总经理林烽先生交流传承福州评话的有关问题。
在舒叙茶馆后院,方忠民先生向大家介绍了福州评话的历史和现状。方先生说,福州评话鼎盛时期有好几百个场子,专业的和民间的评话艺人更是遍布福州城乡;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福州街头巷尾经常可以听到福州评话的悠扬旋律。福州评话是福州人普遍爱好的艺术形式,但由于各种原因,福州评话逐渐成为小众文艺。据调查,目前福州专业的和业余的评话艺人只有30余人。有的外地人慕名到福州要听地道的福州评话,找不到地方,他们很扫兴。方先生认为,目前福州评话人才缺乏,急需加大培养力度,还要加强福州评话基地的建设,将作为语言"活化石"的福州评话好好传承下去!
方民忠先生在舒叙茶馆后院
方民忠先生与舒叙茶馆林烽总经理等人亲切交流
视频:方民忠先生在舒叙茶馆谈福州评话源流
视频:林烽总经理向方民忠先生汇报舒叙茶馆发展思路
视频:林烽总经理与方民忠先生交流福州评话传承
方民忠先生与亲友在舒叙茶馆后院合影
舒叙茶馆的林烽总经理,以每月近两万元的租金租下上下杭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落,为了弘扬福州评话艺术,目前每月都要自掏腰包,补贴这个项目,而且还在不断地投入中。方先生对林总投资舒叙茶馆,弘扬评话艺术十分感动和赞赏,经常前来提供支持和指导工作。方先生认为,有林总在舒叙茶馆这样的评话艺术基地的坚守,加上政府和各界有识之士的支持,福州的评话艺术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块源于1700多年前的“活化石”将会永久地传承下去。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舒叙茶馆每天都有福州评话演出,都有来自各地的评话爱好者,其中不乏年轻人来到这里,陶醉在福州评话的浓浓古韵中流连忘返。
视频:在舒叙茶馆中,俞梅芳女士开讲评话
视频:在舒叙茶馆听评话的,既有中老年人,也有年轻的评话爱好者
两位年轻人听得聚精会神,福州评话后继有人
三、记忆和涵养福州文化的“一方水土”
老福州都记得,早前的福州是坊巷交错,池塘遍布,河汊蜿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州曾经历过大拆大改,很多坊巷老厝被拆掉建楼,池塘多数也被填埋。所幸的是,尚保留了后来被称为“三坊七巷”的若干坊巷,还有“上下杭”等几处老福州文化相对集中的区域,政府在近些年对它们进行了保护性整修,对外开放。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记忆和涵养包括福州评话在内的福州文化的基地。
“三坊七巷”景观
有人说,没闻到虾油味,没看到风火墙,没听到评话声,就不算到过福州。是的,福州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的文化,是一种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福州人的温情文化。
怀着对福州文化的深深情感,5月2日这天,年过七旬的方民忠先生除了带领大家到舒叙茶馆品茉莉花茶,听福州评话,还兴致勃勃地和亲朋好友一起,在上下杭地区游览,如数家珍地向大家介绍上下杭的历史典故和风土人情。
福州上下杭文化保护区
方民忠先生在上下杭
古老的三通桥
友人在三通桥合影
三通桥下巷
上下杭中的小巷
上下杭中的庙宇
水畔上下杭
原汁原味的大门
老墙深巷
仿古木墙
老建筑
有福之州灯笼高悬
张真君祖殿
方民忠先生还带大家来到地处上下杭的一家猪血捞化店,方先生介绍说,这是地道的福州小吃。猪血捞化的做法是以猪血和米粉为主料,在肉汤锅中滚煮后捞出来,连汤带料一起盛入碗中,再配以香葱等佐料,就成为一道美食。
位于上下杭的一家猪血捞化店
捞化汤锅
福州小吃:酱汤猪血捞化
福州小吃:虾酥和油条
福州小吃:肉煎包
满桌福州小吃,除了捞化外,还有猪油拌空心菜、黄喉、牛百叶等等下酒菜
5月初的福州,三角梅盛放,仿佛在热情迎接在这里召开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这是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次大咖云集的高科技盛会。人们有理由相信,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福州,如果有福州评话余音绕梁,福州榕树根深叶茂,福州水土深厚肥沃,科技之花会盛开得更加生机勃勃,艳丽夺目。
(图文/曲炜 采编,20190505)
相关链接:
鸣谢:
方民忠先生、林烽先生,以及刘小兰女士、周方二女士、潘虹先生
部分图文选自网络
提供支持
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动动金手指传说出去
以上图文并不一定代表本站观点
有想法,欲续写,发布在下面的评论区
点击主页最下端“电脑版”或“手机版”,可自由切换观赏,获得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