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斌:独领风骚红丝砚


刘希斌:独领风骚红丝砚 

音儿(本网记者)采编



刘希斌大师近照



1972年,一个美好的春天,在山东海边的一座城市,有个初中毕业刚17岁的懵懂少年,一脚踏进了工艺美术这个行业大门。从那天起,便开始了他漫漫30多年的艺术人生之旅,终于将一种中华传统艺术——红丝砚推向高峰。他就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希斌。

在那个混乱年代,1973年青岛工艺美校恢复招生。益都师范考点,一场考试正在进行。当时的静物考题是一个篮球和一个粉笔盒组合。刘希斌也在考场中。

这样一个没有任何美术基础,不懂得何为素描,只会把篮球轮廓线用铅笔描的像铁丝一样、色彩更是一窍不通的考生,能够顺利进入美术学校吗?

显然,只是凭着一腔热情是无法完成全部科目考试的。为了把握住进入美校学习这一宝贵的机会,刘希斌小心翼翼,手捧着一个放在火柴盒里面自己用莱阳玉也就是一种滑石雕刻的习作小品《马》,请当时的主考老师看,并且真诚地表达对于工艺美术行业的热爱和迫切需要学习的心情,为能够进入专业学校学习做最后的努力。面对如此渴望知识的学生,老师被感动了,他指出刘希斌由于没有专业系统的美术知识所导致一些不足之处,刘希斌一一记下。

刘希斌后来说,这其实是他的第一次专业课。最终,他的执着赢得了老师的认可,如愿以偿上了青岛工艺美术学校。

学校在不通汽车的远郊,上学要从市区里面步行十余里路。在四面田地,临时借来的曾经荒废略显凌乱的校舍里面,刘希斌开始了两年的学生生活。

面对那些已经在家学过美术多年,甚至就是现任老师学生的同学们,刘希斌压力太大了。他只能笨鸟早飞,抓紧时间加倍努力刻苦学习去追赶。刘希斌回忆说:“那时我和几位同学几乎天天晚上都在教室画画到半夜,而老师也是每天晚上都从教室往宿舍轰赶我们这几个不分昼夜忘我学习的学生”。

刘希斌感叹道:“那是一个文化极度干渴的年代,真可谓是百废待兴啊!书店、图书馆根本就没有可以借阅的学习资料,同学们都是百般搜索传阅、手工描绘复制各种图案资料”。

“我甚至曾摹写过一本钟鼎文字典,现在还保存着;我还曾经目睹美校的老师在和外聘老师抢夺讲课以后的讲稿,当然这是善意的,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争取一点点珍贵的学习资料。”刘希斌为了建设新母校,还做过很多义务劳动,为新校舍添砖加瓦。他回忆说:“我们曾经在课堂上紧急集合,赶往工地保卫,为我们的新校,和其他单位争执,差一点发生争斗。虽然一直到毕业我们也没机会在新校里面上过一节课。”

对母校刘希斌充满深情:“在哪里我们响应号召,下农村体验生活,和渔民一起向山上推肥料;帮助他们在地里用手拔麦子;还去过胜利油田和採油工人、打井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唱着一首歌,模模糊糊记得好像是,风当被地当床,井架当琴弦…. 。我们班还有幸作为山东省的重点班,被批准去浙江青田考察石刻,拜访老艺人,学习他们的传统石刻技艺,还畅游了瓯江……。”

学习生活虽然多姿多彩,学习内容却有一点遗憾。刘希斌认为,作为工艺美术学校,专业课太少,内容上也有点不切合实际,脱离了工艺、工厂这个主要的服务目标。主要是大气候的缘故,在那是个工农兵为主题的时代,回到工厂设计、生产不太现实。刘希斌多次提议增加一点花鸟、山水以及实用图案等专业课时但并不奏效;于是,他开始自学,甚至以后在到厂工作,设计红木家具的制图,都是他自学的,而在当时学校里学校里面,这方面的课程一节也没有。


【二】

1975年毕业以后,刘希斌回到了原来工作的企业,在哪里从事过红木嵌银丝、石刻镶嵌、砚台雕刻,还有钳工、电镀、红木家具雕刻、红木家具设计等等工作,为当地的红木家具开发做出了贡献,也为企业打开了市场取得了一些专利。他的才干和成绩开始受到认可。


青年刘希斌


1977年开始,刘希斌与红丝石结缘,走出一条红丝砚之路。

当年,他参加了山东省外贸举办的中日制砚艺术研讨会,在青岛玉雕厂和日本同道互相交流,探讨制砚技艺。

1978年,刘希斌参与山东省政府主办的山东省鲁砚赴日展及北京团城的预展,成为红丝砚主创人员之一。展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得到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等领导及艺术大师刘海粟、吴作人夫妇、赵朴初、李苦禅、启功、刘开渠、黄胄、梅舒适、茅村等国内外著名艺术家一致好评,他们有的还欣然命笔题词作赋。

1985年企业实行承包制,刘希斌承包了红丝砚雕刻项目,创建了红丝砚工作室。这时,他终于可以专业从事自己喜欢的鲁砚、红丝砚创作和雕刻了。

同年10月2日,红丝砚作品被国家轻工部选入北京,参加在中山公园西南展厅举行的“中国首届全国文房四宝展”,展品高价销售一空;这也是红丝砚第一次在北京的公开展示销售,获得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启功先生题曰:“唐人早重青州石,田海摧迁世罕知,今日曾萦观鲁砚,百花丛里见红丝”。赵朴初先生题词《临江仙》赞红丝砚曰:“彩笔昔曾歌鲁砚,良材异彩多姿;眼明今更遇红丝,护毫欣玉润,发墨喜油滋。道是天成天避席,还摧巧手精思,天人合应妙难知。刀裁云破处,神往月圆时。”刘希斌工作室的名字“裁云轩”,就是出自赵朴初的题词。后来,刘希斌的作品还被文化部群文局、光明日报社选入北京大学展出。

   1985年,刘希斌结识了国画大师黄胄先生,他创作的红丝砚及古汉砖“宜子孙玉璧砚”作品,得到黄胄先生赞赏,收藏于炎黄艺术馆;刘希斌曾今积极参与为炎黄艺术馆设计制作系列红木家具,在艺术馆中留下了足迹。


刘希斌治学严谨

刘希斌治学严谨


    20017月,日本旅游学会会长、日中书作砚研究所所长、清逸书道会会长、砚雕家、书法家山本涛石先生以及日本青畴书道会主宰神藏嘉治先生,砚雕家、书法家吉田永钦先生、米山清孝先生等日中制砚艺术考察团11人,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克塘先生的陪同下前来山东临朐裁云轩参观,他们实地考察了临朐红丝石原产地老崖崮,临朐县龟石产地,青州红丝石的原产地黑山老洞等地,共同探讨鲁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刘希斌在中日砚文化交流中

刘希斌在中日砚文化交流中



1990年,刘希斌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三年的书法学习,进一步提高了理论水平和艺术层次。

2011年,刘希斌的项目成为全国的“六十分之一”,进入文化部立项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国家级培训项目“中国工艺美术雕刻(砚)大师高研班”,在苏州工艺美院深造,他视野大开,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因此更上台阶。

2015年8月2日,南京大学“英联邦与中国丝路建设研究中心”于文教授专题采访刘希斌;2015年8月28日,中国地质大学珠宝系一行7人就红丝砚课题国家立项到裁云轩做专题采访调研。

正是这样,刘希斌一步一个台阶,稳健地登上红丝砚艺术的高峰。


【三】

红丝砚是用产自山东潍坊一带的红丝石作为原材料,红丝石具有4亿年的历史,这种彩色的石头质地坚硬,绚丽的纹理象云象雾又象风,似景似境又似人。刘希斌追求最大限度发挥红丝石天然的纹理、色彩为宗旨,作品整体造型严谨,做工精到一丝不苟,构思意趣横生,别出心裁,力求天然纹理美与内涵美的和谐统一,从而使作品既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美,也有后天深厚文化积淀的雕饰形式美,使天然石料经过他的艺术诠释,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独特境界。


刘希斌与他的红丝砚


观赏刘希斌的作品,每每令人别开生、面耳目一新。这是因为,刘希斌在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思设计,厚积薄发。他做到“有感而发”,重视砚品如人品,制砚如做人,每一件作品构思务必是殚精竭虑,极端认真,容不得半点马虎。有的作品甚至于数年时间反复构思,务求使红丝石天然纹理,色彩特点发挥到极致,真可谓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创作态度,使刘希斌作品形象丰满、鲜活,充满个性化艺术语言和高尚的文化品味,经得住推敲琢磨。在他的每一方作品里面,都有故事可讲,都能成为收藏传世的文玩佳品。


刘希斌在旅途中制砚


  “制砚须与石为友,与石对话,以心制砚,使每一方作品都成为有形的诗,立体的画”,刘希斌认为:“只有具备了深层次的文化情感,将喜怒哀乐皆融于作品中,才能赋予红丝砚以灵魂和生命,从而把玩在手,回味无穷。”基于这样的理念,他在红丝砚作品上逐步树立了自己的风格,使每一件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一砚一世界,一石一文章”的不可重复的艺术收藏精品、绝品和孤品,从而保证了极高的人文附加值和收藏价值。刘希斌的人文精神和艺术作品,博得了收藏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他被公认为当代红丝砚界独领风骚、引领发展方向的领军人物并带动了临朐县红丝砚创作的一代年轻人。


 艺术探索永无止境。据悉,刘希斌大师近期正在创作《红楼梦》主题之十二金钗系列作品。目前,这套作品已有几方初步成型。为了完成这套作品,刘希斌跑遍原矿区,寻找原材料,力求原石的以天然纹理、色彩为基础,恰到好处地构思设计,使之达到精妙绝伦、深具文化内涵的艺术境界。

我们衷心祝愿,这套刘希斌大师呕心沥血,集数十年功力和深具历史文化内涵的鸿篇大作早日完成,呈现在世人面前。


附:刘希斌简介

刘希斌,山东临朐人,1956年生。1975年毕业于青岛工艺美术学校石刻专业;2011年从文化部立项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国家级培训项目“中国工艺美术雕刻(砚)大师高研班”毕业;1985年,创建裁云轩红丝砚工作室,专业从事鲁砚、红丝砚艺术品原创和开发至今。

刘希斌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高级会员,中国国际工艺美术师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产业委员会顾问、评委,中国质检总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评委,山东省工艺美术学会制砚石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理事、评委,中华传统工艺优秀传承单位、潍坊市红丝砚业界领军人物、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刘希斌和他的红丝砚收入“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多媒体数据库”;2015年6月3日中央电视台10频道探索·发现《手艺》第五季《红丝寻砚》专题片报道 (http://tv.cntv.cn/video/C14092/0a891a33021c4dc4a145ac234fc35313);2015.06.23号广东省电视台《古韵今谈》专题《百花丛里见红丝——中华传统工艺大师刘希斌》;《中国老区建设-今日山东专刊2014年11月,总225》刊载《刘希斌大师与临朐红丝砚》;《画界-工艺美术》2012年12月总12,《人民政协报》刊载《风雾彩石情-丝艳阳天-专访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希斌》,《中央国家机关美术报》2013年10月18日发表文章《为什么红丝砚具有收藏价值》,《中国工艺美术》2011年总41期刊载《刘希斌红丝砚作品赏析》,《中华传统文化》2011年第2期发表文章《如何鉴赏红丝砚》。

《中华手工》2009年12月视界.精品专栏刊载作品,《理财-收藏》2014年5月总113期刊载《寻宝山东红丝砚》,刘希斌的作品还见诸各类媒体和参加各种展览,主要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发表《山东红丝砚的欣赏》,2009.10.31《广州日报》财经-收藏版专题报道, 2008年10月18日《中国矿业报》专题报道,2009.08收入中国文联《四宝精粹》书号;isbn978-75059-6529-4,2010.10.09《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集》,2006.03潍坊工艺美术大观、书号;isbn7-5071-1789-8/i.271,第二届潍坊工艺美术节精品集,红丝砚艺术纪念邮票册等。临朐县电视台《艺苑风景线》,潍坊市电视台,潍坊《书画频道》等地方频道多次做专题采访报道。

刘希斌作品经常被各大网站,媒体转载使用,如悟禅砚被大众日报网(2010.11.09),西泠印社网(2010.11.09)刊载,羊城晚报;试试收藏红丝砚(2009.11.7)、羊城晚报(2013.10.25),2013年01月12日中国观赏石协会网,内蒙古电视台《石藏天下-紫气东来》栏目专题片;山东人物网2012年9月29日刊载《艺术大师刘希斌》;传说网2015年10月日刊载《刘希斌:独领风骚红丝砚》

刘希斌作品还于参加了山东省《鲁砚艺术赴日展》;1985年被中央文化部群文局、光明日报社选入中央美院展出;1986年根雕艺术作品10件选入中国美术馆展出;2010年11月,作为唯一受邀的红丝砚作品进入全国政协阳光厅参加《缔造辉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名大师百件工美精品展》;2009年和2013年两度受到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力邀在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宝馆做山东红丝砚专题个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2009年11月10日《广州电视台》专题采访7:40分新闻报道,2013年10月31日《广州电视台》8.20分专题采访报道

获奖情况:2009年获年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金奖,2004年获第十五届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金奖’, 2010年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2006年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银奖,根雕艺术作品获得第二届(1989年)、第三届(1991年)中国根艺优秀作品展优秀奖,并收入《中国根艺美术家词典》(1993年),2012年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民间民俗最佳展演作品奖。

红丝砚石刻文具获国家专利:ZL 94 3 06966.1


刘希斌大师部分作品鉴赏


流水依旧花落去

流水依旧花落去


金蟾送宝

金蟾送宝


传统砚刻罗汉(背面)


读经砚


龟石罗汉砚


怀素砚


金星石嫦娥奔月砚


金玉满堂


临朐龟石促织砚


戏月(背面)



微信图片_20180305212531.jpg

传说网:口口相,人人叙

有想法,欲续写,发布在下面的评论区,点击主页最下端“电脑版”或“手机版”

可自由切换观赏,获得更多资讯


分享 :
评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