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开展“战争重演”活动
中国军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呢?为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不断壮大的队伍
中国军迷是哪一年形成的,目前有多少人,分布情况如何?可以说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没有人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来。不过往近处讲,上世纪末的马岛,特别是“电视直播”后的海湾战争,或可作为其由潜到显,由小到大的一个标示性开端。也正是从那时起,以《航空知识》、《舰船知识》、《兵器知识》为代表的军事类杂志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时期,销量屡创新高。如果把每月固定购买“三大知识”等军事报刊作为核心军迷的标志,按照它们的发行量粗略估算一下,中国核心军迷也应有百万之众。
军迷在成长过程中并不是“单打独斗”的。据记者了解,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兰州、昆明等地都有一些军迷组织。它们和一些高校里的军事爱好者协会共同构成了中国军迷的“娘家”。
成立于1995年的北京龙骑兵军友俱乐部在军迷圈内影响不小,这个依附于网络论坛的军迷组织现有会员1万多人,年龄从20至40岁不等。他们虽职业不同,但都对军事颇为痴迷。龙骑兵军友俱乐部不仅给军迷提供了一个网络交流的平台,而且还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据俱乐负责人刘征年介绍:他们已举办过11届军品秀,还拍摄了《寻找鲁格枪》、《黑鹰坠落》、《最后的枪声》、《1979》、《七月》等战争影片。本文开头提到的二战重演活动,也是由他们组织发起的。其他军迷组织还经常举办各种军事主题聚会,如军事沙龙,参观战争遗址、野外生存活动等。中国军迷以这些实体活动来展现他们存在的方式,发出他们的声音。
中国军迷有一个相同的成长过程——从菜鸟到“骨灰”,先是对军事产生兴趣,比如因看电影喜欢上某种武器装备,渐渐地关注其背后或深层的东西,然后逐步扩展和放大,最后对某一或整个军事领域产生痴迷。
调查显示,中国的军迷中,男性占绝大多数,所以女军迷就如同大熊猫般珍贵,非常引人关注。在本文开头提到的战争重演活动中,有一位网名叫皆无的“德军女兵”和普通女孩相比,最大的不同或许是她熟知二战史,迷恋那些叱诧风云的战将。
各不相同的追寻
军迷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并非千人一面。军事的学问很大,军迷们也是各有所爱,迷得也是各有专长。记者接触了众多军迷后发现,时下的中国军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兵器迷。军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兵器迷,甚至有“不懂器非军迷”之说。在外人眼中,兵器迷大多是对各种武器装备的性能数据如数家珍的“理论家”,但这只是表面,很多军迷还对实物进行搜集和占有,我们通常称之为军品收藏者。
望远镜、水壶、军服、手电、弹夹包、军用小刀等都在他们收藏之列。据记者了解,这些军迷从网上、军品店、旧货市场等多渠道淘到宝贝后,或在家中慢慢把玩,或在三五同好之间拿出来显摆,博得别人的惊呼,满足一下小小的成就感和虚荣心。当这些小聚会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时,大型军品秀活动就出现了。大型军品秀是军迷交流藏品的大会。记者曾参加过两次,现场集中展示了美军、苏军、我军等军品,二战的、越战的、现役的藏品琳琅满目。
兵器迷中还有一部分是军事模型爱好者,他们收藏或制作军事模型。飞机、战车、舰船,无一不是他们鼓捣的对象。记者见过最大的军事模型有半人多高,将近两米长,最小的也就手掌般大小。军事模型爱好者以18岁至25岁这一年龄段为主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心灵手巧,因为制作模型是个十分精细的活儿。
尹庆锋,模型圈里的资深玩家,曾经为做一个二战时的军事情景模型,用2000多个零件组装出一个德军坦克模型,但这仅是第一步,他还要做出地台、人物、配件等等,并组装在一起,再经过喷漆、上色、做旧等步骤,这样一个军事情景模型才算做出来。军事情景模型表现的是历史大背景中的一个小片段,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因此要比单一的模型表现力更强,但所用时间也很长,通常要两三个月之久。
战史迷。军迷中还有一部分是战史迷。他们对战史中的人物或战役、战斗有着浓厚的兴趣。这部分人研究战史,一般以自身的兴趣为出发点。比如,因自己的父辈曾经是15军的一员,他就会研究父辈曾经鏖战的上甘岭战役,继而研究整个朝鲜战争。他们还经常举一反三,对现在的热点或冲突等发表高见,指点江山。
战史迷也是分“派系”的,如“二战迷”、“抗战迷”等等。在外军战史方面,二战迷比较多,因为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场世界大战,留下的资料很多,而且集中了一批经典战役、著名战将,这些都让战史迷们如痴如醉。我军方面,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是军迷们研究扎堆的方向。“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军史上的著名将领也是军迷研究的对象。外军的巴顿、隆美尔、朱可夫等都有大批的粉丝。我军的战将,如刘伯承、粟裕等也受到很多军迷追捧。
研究相同主题的战史迷经常相互切磋。比如某位军迷对一段历史资料提出质疑,就会在网上发帖号召大家来答疑。有的人从照片中找到证据进行佐证,有的人以某个人物回忆录里的话来证伪。在这种不断跟帖回帖的过程中,军迷们增加了自己的战史知识。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也方便了大家战争观的表达,于是对战史资料的判读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士的特权,战史迷中也出现了一些专家级人物,如萨苏、冰冷雨天、双石等。他们被网友称为“大佬”。
网络和斗室只是战史迷们展示自己的一小方天地,很多时候他们还拿脚步丈量历史。“烈士的英名永存,人民的心头永热”。一个网名叫颂剑的我军战史迷经常到祖国各地参观烈士墓地、纪念碑,给烈士献花。他经常在清明节给赵一曼烈士敬献花篮,“只为了心头那一刻的振颤。”这个军迷活得有信仰、有追求。还有一个近3000人的军迷组织以“互助抗日老兵论坛”为依托,经常开展给老兵捐助、爱心义卖、老兵走访等活动,关注老兵的生活、整理他们的资料,为将来留下一份宝贵的口述历史遗产。
理论迷。理论迷是军迷圈中的高端群体,人数也相对少一些。沈克尼,一个军品收藏者,更是一位理论迷。他对日本军用地图和军事地理志即兵要地志的研究在国内水平很高,还得到国外同行的关注。还有几人在他的引导下,由当初对军品的收藏,上升到对军事学术的研究。年少的谈用兵,年长的谈建军,其中有真知灼见者不在少数。在前不久召开的北洋海军成军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一些军迷提交的论文就得到了大会好评。“这些论文代表了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史研究的新趋势,尤其是将近代军事技术知识引入到战争史的研究中这种研究方法,应该予以重视和推广。”这是与会国内外专家对军迷的认可。这些军迷来自于中国海军研究会,它是一个比较大型的研究近代海军史、战争史的民间组织,现有会员2000多人。
希望多些关注和扶持
如果从上世纪80年代“三大知识”兴起算起,中国军迷的成长历程已有30余年。目前,中国军迷正朝着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成熟的方向发展。不过,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对广大的中国军迷来说,他们也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此期间,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他们也希望得到外界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对于战争游戏迷来说,战争重演被称为“专业化玩耍”。因为它需要你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战场场景,包括场景中的物和人,因此没有相当强的军事知识作为后盾,没有真的军品作为支撑是不行的。现在战争重演活动在国内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军迷们希望将来它可以扩展开来,结合某些包括我军的著名战役而成为一个有组织的,定期化的活动。
——对于军品收藏者来说,他们希望能拥有一个民间博物馆(如现在小有名气的建川博物馆)来展示他们所收藏的军品,并向普通观众介绍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
——对于战史迷来说,他们最希望能去战役、战斗发生地看一看。国内的著名战场不说,诺曼底战役(1944年6月6日-1944年8月25日)的发生地——奥马哈海滩就是不少二战发烧友魂牵梦绕的地方。这个当初战斗最为激烈的海滩,终结了2500人的生命。
——对于理论迷而言,他们更期待相关方面能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他们与军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对话,辨真去伪,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理论水平。
此外,能到军营去看看,能与官兵谈谈天,这些都是普通军迷的心愿。对于军迷组织而言,能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军迷的整体活动更加专业化,也是很多人的向往。
以上这些,就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军迷们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愿他们能够早日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