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凤凰评论“2015年影响中国十大评论”分别是:
1、《公共问题敏感化遗害无穷》 8月5日无界新闻
颁奖辞:心存戒律,一切问题皆敏感;心系苍生,一切问题皆公共。“将公共问题敏感化的教训已然惨重,中国急需一场在各个领域的‘脱敏’运动,凡是不必要的‘维敏’不是耍流氓,就是别有用心。”评论之道,在不躲话语禁区,不避敏感问题,坚守批判立场,秉承话语精神。
作者:廖保平。知名评论家,专栏作家、诗人,无界新闻首席评论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是校园诗人,“读诗破万首”;曾在银行工作,充当“笔杆子”;后转入评论工作,曾任长江日报评论员,长江商报和楚天金报评论部主任。出版有《中国谁在不高兴》、《打捞中国愤青》、《辛亥百年》、《摸着历史过河》、《偷窥江湖》等书。
2、《真相别总靠“倒逼”》 5月9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
颁奖辞:重审常识,皆因常识发现之不易;回归真相,皆因真相挖掘之困难。“认真负责的调查,及时主动的公开,是对突发事件最好的应对。掌握了更多传播主动权的公众,需要更多真相,而且真相不能总靠‘倒逼’。”评论之坚,在于有态度,态度坚决;有表情,表情坚韧;有底线,底线坚定。
作者:丁永勋。媒体人,评论员。北大毕业,清华读研,工作于新华园。热爱读书和写字,崇尚温和而坚定,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曾任新华每日电讯编辑、评论部主任,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采访部主任。从事新闻评论十余年,专注教育、社会、文化和公益领域,写作时评及文化随笔逾千篇,作品见于《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凤凰周刊》等,多篇作品入选《中国时评年选》《中国杂文年选》。
3、《五问天津爆炸:被化工和恐慌围困的城市》 8月13日“沸腾”公号
颁奖辞:热媒介媒体,仍需冷媒介时代的工匠精神;冷媒介媒体,更需热媒介时代的传播规律。“在任何灾难发生后,第一时间缓解民众恐慌情绪,是政府的应尽职责。”评论之快,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没有最快,只有更快,速度是最好的追问,追问是最好的安慰。
作者:胡涵。新京报评论员。2013年入职《新京报》,历任社会新闻部、深度报道部记者,代表作包括调查报道《铁腕书记仇和造城背后的寻租缝隙》,特稿《寿光大火:折翼火海的打工候鸟》、《龙卷风下的东方之星》等。今年8月转入评论部,分管新京报评论新媒体“沸腾”。
4、《改革思良将前行想万里》 7月16日《光明网》
颁奖辞:听鼙鼓之声,思将帅之臣。观民生之景,想改革老人。“人们之所以信任这样的政治家,不仅是信任其政治选择,更是信任形成其政治选择的政治判断。这种政治判断,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常识性判断。”评论之功,在直透人心,层层剖析,道出人心所想,社会所需。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光明网评论员”是一个集体署名,栏目是光明网创办维护,作者是光明日报评论员,有时也延请相关领域专家和资深媒体人撰稿。它创办于2011年,每日推出一篇时评,文章论题几乎全都限定在当天的重要新闻中,尤以文化、历史、政治评论见长,这篇纪念万里去世的评论《改革思良将前行想万里》就是其中之一。
5、《股灾的监管之责》 6月29日《财经网》
颁奖辞:股市有风险,炒股须谨慎,监管有责任,缺席当问责。“正是监管部门对前期股民场外配资行为的纵容,和后期的突然大幅收紧和打压,导致股市暴跌,至少这是重要的助推因素。”评论之刚,在于直言不讳,善于洞察隐藏的真相,敢于戳穿喧嚣的泡沫。
作者:邓聿文。独立学者,自由写作者,专栏作家,曾游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关注大转折年代的人和事,有多部著作出版。
6、《呼格案中的告慰要让公民完整地看见》 2月10日《潇湘晨报》
颁奖辞:个体悲剧的解决,是对一个生命的说法;制度悲剧的解决,是对一个时代的说法。“没有同步的追责,就无法收获全部的真相;没有务实性的进步,那么任何的‘圆满处理’都是难以被宽恕的。”评论之韧,在于聚焦议题,锲而不舍,以圆满的结果来衡量,以理想的状态来丈量。
作者:王聃。《潇湘晨报》社首席评论员,八零年代生人。2010年硕士毕业入《潇湘晨报》评论部工作,现系《潇湘晨报》社论的主要撰稿人。编著有《湘江评论专栏》一书。作品连续入选《2012中国年度杂文》《2013中国年度杂文》《2014中国年度杂文》等年度选集。多家媒体的专栏作者与特约评论员。尽管报业风云变幻,所幸至今还喜欢这份工作。在三线城市,仍相信温和与坚定的力量。
7、《没有对基本事实的认同,就无法对话》 2月3日《中国青年报》
颁奖词:“越左越安全”,实则为安全寻找盾牌;“越右越正义”,实则为正义寻找标枪。“两种极端取向都与中国的发展和改革轨道背道而驰,我们的改革需要一种务实的、客观的、尊重现实国情的理性态度,谨守常识,避免极端主义。” 评论之艳,在于秉事实之盾,执思维之矛,不避争论,超越意识形态之争。
作者:曹林。中国青年报编委、知名时事评论员。多次获中国新闻奖,著有《时评写作十讲》、《不与流行为伍》、《快时代慢思考》等,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客座讲授新闻评论课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业界导师。
8、《启蒙应予反思,传统有待传承》 9月10日《南方周末》
颁奖辞:反思启蒙,宜回到历史现场;传承传统,当重塑历史语境。“如何在深透理解和接续传统精义的基础上,去引入和巩固包含个人权利的现实秩序,仍是摆在中国几代人面前的巨大任务。”评论之冷,在于身处舆论热浪,仍存一份警醒,一份通透,冷眼观热潮。
作者:戴志勇。中山大学哲学本科,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南方周末资深编辑。
9、《郜艳敏为什么不能“感动中国”?》 8月2日《北京青年报》
颁奖辞:郜艳敏的命运如多棱镜,折射时代之荒诞。“至少应该谨守的底线,是真正尊重郜艳敏自己的意志和选择。她没有‘放下’时,没有人可以强迫她放下。但如果她已经选择放下,别人也无权强迫她永远背负着屈辱的过去而不许她自拔。”评论之暖,在于时刻站在鸡蛋的一边,给屈辱者以尊严,给卑微者以力量。
作者:张天蔚。《北京青年报》评论员。1990年考进《北京青年报》,先后任文体部记者、编辑,评论部编辑、主任,《北京青年》周刊编辑部主任,《北京青年报》评论员、社评部主任。新闻从业20多年,撰写社论、社评等各类新闻评论近百万字。
10、《庆安枪案,被维稳压倒的真相》 5月7日“有难度”微信公号
颁奖辞:一声非正常响起的枪声,击中的不仅仅是一个上访者,也击中这个时代最脆弱的神经。“庆安车站枪案,像极了一个残忍却真实的时代隐喻,在这个时代的车站,谁能挤上列车,谁又被拦在了车外,还有谁被击毙在候车室?”评论之锐,在纠缠于每一个细节,不放过每一个线索,还原一个多因多果的真相。
作者:萧锐。2010年7月法学硕士毕业,进入媒体工作,担任时事评论员。曾有文章入选《2006中国杂文精选》、《2007中国时评年选》、《新评论—新京报名家评论精选(第三辑)》等时评年选。其文字散见于凤凰网、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东方早报、长江日报、潇湘晨报、南方人物周刊、新世纪周刊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