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3
9、“黑帮”子女的故事(下)
姚宏当年是北京景山学校的高材生,有点像今天的“神童班”学生,小学的年龄已在上中学的课程了。社会上对这些孩子有这样的说法:“从小生长在深宫,看似聪明实朦胧;只知天上星和月,不识人间奸与贤”。
这所学校文革前是北京市的教学试点,校长是著名的教育家敢峰,他写的那本《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曾风靡京城。
景山学校与我所在的65中仅一墙之隔,因此文革中我曾和姚宏一起编辑油印小报,很聊得来。其姐姚雪是北京著名的师大女附中高中生。姐弟俩的父亲叫姚溱,是文革前的中宣部副部长,同胡乔木、田家英、许立群、熊复等负责编辑毛泽东选集,据说还是撰写《九评》的反修小组成员和“二月提纲”的起草人之一,因此,文革开始首当其冲被冲击,被迫从沙滩住家跳楼自杀,时年仅45岁。遗书在一只鞋子中找到,里面有200元钱和两块手表,这就是当时一位部长的全部家当。
姚雪、姚宏后分别去了内蒙古的牧区和农区插队。一次,姚宏患病回京治病,曾在我的一机床宿舍小住,后又去了上海亲戚家继续养病。当时市面上有许多自由出版的小报,其中也有我参与编辑出版的《教育要革命》等。
当时,我和姚宏经常买来这些小报看,并分别把各自在北京和上海看过的报纸寄给对方。后来,当我得知北京女二中的桑敬民被分配在京沪线火车上当列车员,就通过她为我和姚宏传递报纸。记得第一次请她帮忙时,我给姚宏写了个条子,大意是“此人不错,可以一聊”。谁知,他们两位就真聊了起来,一直聊到谈情说爱,一直聊到成家立业。
如今,桑敬民已从北京工业大学教师的岗位退休,还时常外出讲学,继续诲人不倦,并出版了她撰写的《华夏传统文明教程》一书。而姚宏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先在著名的同仁医院任副院长、在北京卫生局医疗处当处长,后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做司长,是我国在这个领域中的专家型领导人物。 我在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就是姚宏讲给我的。后我在香港媒体作负责人时,曾专门请我们的驻京记者张立采访过姚宏。
记得文革后不久,一次我到史家胡同姚宏原先的住处去玩,我见到了姚宏的母亲韩静,老人家也曾在秦城监狱被关押,可看上去身体挺好,当时好像在中国社科院做人事干部局局长。
于光远也住在这个大院里,我和姚宏还去他家坐了一会儿。于老待人很热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屋子中间支放着一块小黑板,在四周其它简单的家具中显得十分突出,上面有于老用粉笔写的算术题。他说,平时他想到些什么,就会在上面信手写下来。2002年10月,我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主持海峡两岸民营企业研讨会时,也请了于老与会,我还和他说起了那块小黑板。
工作多年来,我和姚宏各忙各的,偶尔一起携家外出郊游,或相互串串门儿。2002年,姚宏赴台湾访问途经香港,当时我正在香港工作,他乡遇故知,我们俩在我的住处一直聊到深夜。
文革经历自然是我们聊的一个话题,我记得他表示,若没有文革,若他没有下乡,他绝没想到中国农民生活得那么苦,做事那么难,这也是后来他在工作岗位上始终殚精竭虑,严以律己的重要缘由。
往事并不如烟,当晚他吸烟留下的烟蒂,在我的书桌上竟堆成座小山。至于姚雪,她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当局长,做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兢兢业业,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