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之谜 之 哲学 乡愁 家园 文/曲炜

《人格之谜》之:哲学 乡愁 家园

曲  炜

“哲学是怀着乡愁去寻找家园怎么理解”?这是一位叫做“JiaHL1215”的提问者在网上向我提出的问题。

我的第一感觉是:好问题!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有一种浑然贯通的感觉。将哲学与乡愁和家园联系起来,真切地触及到哲学与人格的必然联系,梳理了一条回归人格本真的道路。

在我看来,哲学其实就是人学——为人而生,为人所用。因此,人格必然可在哲学中得到解释;换言之,一旦用哲学的眼光来看人格,就会发现,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状态的人格,在每个人出生后就发生了异化——他(她)的人格由于脱离了与母亲的腹腔浑然一体的自我家园,降生到广袤混沌、复杂变化的大千世界上来了,由此人格便已然开始分裂为双重人格。

在这个意义上讲,在哲学情怀中的人格一定是所谓“乡愁”的人格,是一种体强烈地回归到清静的、淳朴的、自由的、充满爱的自我“家园”,亦即回归到个体产生之初原始状态的强烈渴盼和冲动,这种力量之大,可以用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性动力)来相比较。

显然,这种摆脱乡愁回归家园的愿望冲动,自个体的出生而产生,随着个体社会化的程度的加深而愈发强烈。这是个体的本能!这种本能强过其他“食色”本能,是终极本能或者叫做基础本能。

“乡愁”之“愁”——对家乡的魂牵梦萦,相信每个人都有深切体验;“乡愁”之“仇”——对剥夺“家园”的外力和本力的仇恨,相信许多人也有强烈感受。可悲的是,人类的一部分,过去、现在和将来很长时间,都在明处或者暗处从事着在剥夺自己这种本能的同时,剥夺他人本能的龌蹉营生。

尽管这是一个巨大的悖论:一方面,双重人格的产生必不可免;另一方面,人又具有回归自我的本能需要。

哲学既为人学,其终极目的就应当是,帮助怀有“乡愁”的人们回到自己的“家园”:换言之,哲学就是要帮助个体防止人格的过度分裂,回到健康人格的轨道。

所以,哲学是人们怀着“乡愁”去寻找“家园”的(工具或方法)。

那么,怀着“乡愁”去找寻“家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

我从和一位友人的对话中找到若干。当时,我们正在聊天,聊到深处,我突然有一股遏制不住的意识流动,在精神恍惚中我写下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正是一种怀着强烈“乡愁”回归“家园”情愫的潜意识流露。当时我写道:

“生命中的盛开,就像院墙边的桃花,也像清流中的鱼儿,更像柴扉边的羞涩。摘花、摸鱼、拾柴草,还有擦拭古老的铜镜,那是外婆的遗物,妈妈的心爱,照见自己的宝贝;然后把它挂在心前,时时端详,常常擦拭,告诉在地下的外婆,你的铜镜,派上大用场啦,你没有教我,我却会了,会照镜子,会看见镜子中的人。如果没有这面镜子,我也要去找。在我亲爱的家乡找。我不要都市那种镜子,是镀银的,还镶了金边的那一种。我还要抱着这面镜子,在小溪里尽情戏水;我赤身裸体,无遮无拦,和我童年的想象,还有那个调皮的男孩;那不是做爱,更不是胡来,那好似一种穿透,在灵魂中的洗礼。因为,溪水中有白墙和灰瓦,有洗衣的棒槌,还有飘走的粗布白衣,带着女人的影子,和零落的山花,一直游向不知名的去处......”

分享 :
评论(0)